馬興陳宅(益源大厝)

類別:國定古蹟

創建年代:清道光26年(1846年)

地址:秀水鄉馬興村益源巷4

歷史沿革

清乾隆57年(1792年)馬興益源大厝開台祖陳武,偕三弟陳舉自廈門渡海來台發展,由梧棲上岸,至彰化經商,人稱陳武為「青仔武」。日後經營米及中藥材,並於彰化縣城內觀音亭(今開化寺)旁開設店舖,店號「益源號」。

陳武有四個兒子,分別是陳爾溫(榮華)、陳爾良、陳爾恭(元吉)、陳爾儉。清道光元年(1821)陳榮華娶馬氏,始入墾馬興。道光14年(1834)彰化發生饑荒,陳榮華、陳元吉慷慨解囊,捐米濟世,獲知府周璽贈「尚義恤鄰」匾及知縣李廷壁賜「募義可風」匾。陳家並以「尚義堂」為自立堂號。道光20年(1840年)在馬興辦理團練,協助官方防禦。

道光22年(1842)陳榮華曾協助清軍抵抗英國的侵略,立下軍功。道光23年(1843)陳家興建益源大厝,至道光26年(1846)竣工。清咸豐9年(1859)陳元吉長子陳培松中式恩科舉人。目前,益源大厝的正門有一塊「文魁」匾,係為當時監考官瑞賓所贈予。

光緒年間彰化元清觀重修,陳元吉熱心參與廟宇重修與地方事務,不遺餘力。日治時期益源大厝陸續重修,目前古厝保存大正、昭和年間重修時的彩繪與書法。民國74年益源大厝經指定為第二級古蹟,民國9212月完成修復

建築藝術

益源大厝為三進二院的建築格局,前埕有一道院門,門楣上書有「陳四裕」,益源古厝開基祖陳武生有四個兒子,名為「陳四裕」,意喻陳家第二代四房皆能富裕之意。益源大厝共有五個堂號,分別是「陳益源」、「陳四裕」、「陳復源」、「源慶豐堂」、「謝年豐堂」等五大祭祀公業,管理陳家的產業。

前埕前有一座旗杆座,為清咸豐9年(1859)陳培松中式舉人所設置。院子中有一口井水,為昔時益源大厝主要飲水的來源,目前仍保存完整。益源大厝的建築宏偉,正廳前設有一座門廳,門廳為燕尾脊,是正廳內護龍的主要入口。

益源大厝第二進是正廳,供奉陳家歷代祖先牌位。前方兩側護龍為轎廳,為昔時主人回家時,放置轎子的空間。在台灣的古厝建築,設有轎廳且屋脊採雙馬背的作法,為台灣傳統建築的特例。

正廳前簷柱有一對聯書有「潁水思流源、嘉禾世澤長」,正門兩旁對聯為「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祖宗創業克勤克儉、子孫守成勿怠勿荒」。正門門楣上方有八仙人物、文官及南極仙翁的彩繪。

益源大厝的彩繪仍保存民國初年的作品,正廳及後廳是鹿港郭派的作品,兩旁為彰化書法名家王蘭生的墨跡。大正12年(1923)龍邊護龍門廳重修時,聘請和美柯煥章施做彩繪,其上書有「磺溪笑雲、汴村漁人」落款。

虎邊護龍則是鹿港王席聘的書法墨跡,王席聘於日治時期受聘至陳家擔任私塾講學,此書法為明治34年(1901)的作品,皆是日治時期的作品,相當珍貴。

後堂為佛廳,廳堂門屏繪有觀音菩薩像,兩旁對聯書有「萬法皆空明佛性、一塵不染見禪心」及「紹祖宗一脉直傳克勤克儉、教子孫二項正事惟讀惟耕」,期許後代子孫以「耕讀傳家」為祖訓的書香門第。(文字資料來源:彰化縣文化局網站)

 

馬興陳宅目前每週週六、日早上九點至下午四點有對外開放參觀,如果您是從彰化方向往鹿港,行至秀水後壁埔7-11(彰鹿路與秀水民主路交叉路口)右轉直行到底即可至馬興陳宅,參觀昔日大戶人家的豪宅。

馬興陳宅的平面圖

「陳四裕」,意喻陳家第二代四房皆能富裕之意

清咸豐9年(1859)陳元吉長子陳培松中式恩科舉人。目前,益源大厝的正門有一塊「文魁」匾

正聽前




前埕前有一座旗杆座,為清咸豐9年(1859)陳培松中式舉人所設置



旗桿上石雕上的圖騰

古井是陳家飲水來源


精緻的窗花







後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鹿港小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