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八景之書院懷古

『文開書院』於清道光四年﹝西元1824年﹞由鄉賢鄧傳安倡建,名為「文開」,係為了紀念明末大儒沈光文﹝字文開,號斯庵﹞。書院與主祀 文昌帝 君的文祠;主祀關聖帝的武廟,形成三合一的傳統文教祭祀空間建築群。文武廟為邑人修文習武之地,書院全盛時期藏書二萬餘部三十萬冊,造就進士、舉人、秀才甚眾,為古鹿港文化搖籃。今日學子來書院除緬懷先賢的讀書精神外,於參加考試前亦祈求文昌帝 君及 關聖帝 君佑其中榜。

文開書院

類別:縣定古蹟
創建年代:文開書院:清道光4年(1824年)
地址:鹿港青雲路2

文開書院 歷史沿革
道光4年(1824)鹿港海防同知鄧傳安倡議興建書院,泉廈八郊商紳捐資響應,至道光7年(1827)完成書院的建築,名為「文開書院」,係為紀念明末儒者沈光文。沈光文,字「文開」,於荷據時期至台灣從事教育工作,被譽為「開台文化之父」。
在清代,鹿港文開書院曾孕育多位舉人、進士,開啟鹿港文風的輝煌時期。日治時期,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曾率軍駐紮書院,昭和18年(1943)日人將文開書院改為「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紀念館」,龍邊廂廊內有二塊的碑記,分別為台灣總督長谷川所書「北白川官能久親王御遺跡鹿港軍情御視察之所」碑及台中州知事森田俊界所題「北白川官能久親王視察鹿港遺跡紀念」碑。
民國64年12月9日書院遭到回祿之災,正殿及後堂受損,並波及文昌祠,使書院一度荒廢。民國74年經指定為第三級古蹟,由漢光建築事務所主持修復,恢復文開書院的建築風貌。民國88年九二一地震,文開書院再度受損,歷經數年的重修,於民國94年完成修復。

建築藝術
文開書院的建築為三川殿、正殿及後堂。三川殿的木構件仍保存道光年間原有的棟架,石柱楹聯上有鄧傳安所書「賓日有祥興雲有兆,希賢得地入道得門」墨跡。
三川殿旁有一塊道光27年(1847)「公業條款」碑,此碑敘述鄧傳安及陳盛紹二位鹿港同知為文開書院籌設的田租,做為書院的經費來源,兩旁廂房為昔日學生自習讀書的地方。
正殿前方為祭祀的空間,後方是老師授課的講堂。文開書院正殿主祀朱子,配祀海內外八寓賢,分別是「沈光文、徐孚遠、盧若騰、王忠孝、沈全期、辜朝薦、郭貞一、藍鼎元」等八位對台灣文化有貢獻的先賢,後堂則是昔日書院山長(院長)起居的空間。(文字資料來源:鹿港鎮公所網站)

文開書院是鹿港清代最重要的公共建築,為鹿港文風鼎盛的重要搖籃,文開書院與文祠、武廟在鹿港發展史屬後其之建築,故座落於鹿港鎮之東南角,在清代屬鹿港之市郊,而文開書院、文祠、武廟三座建物一字並列,甚為壯觀, 因其名稱相連太長稱呼不易,故簡稱為『文武廟』。

文開書院之三川殿屋頂以下為早期之狀況較為古色古香。

吊筒、雀替之雕刻相當精緻

排樓疊斗

石鼓

IMG_0762.JPG

北白川官能久親王御遺跡鹿港軍情御視察之所

書院正殿供奉海外八寓賢之牌位

文祠、武廟 歷史沿革

鹿港文祠即為文昌祠,與文開書院相鄰。嘉慶16(1811)鹿港海防同知薛志亮捐俸倡建文祠、武廟,由士紳陳士陶負責文昌祠,蘇雲從負責武廟的興建。
嘉慶23(1818)廟宇因風雨侵蝕,殿堂傾毀,由士紳發起重修,歷時一年餘,於嘉慶24年完成修復。鹿港的文人曾於文昌祠內成立「拔社」,是鹿港早期的義學與詩社,文昌祠亦成為文人聚會的場所。
同治8年(1869)鹿港同知孫壽銘發起重修文昌祠,並聘請進士蔡德芳掌教文開書院。光緒2(1878)正殿因年久失修而傾圮,由董事施家珍等人募款重修,並增建二廂廊,此次重修,歷時二年餘,至光緒4年(1878)完成修復。
大正元年(1912)由蔡德宣發起重修文昌祠,大和行辜顯榮損資,秀才鄭鴻猷監督工程。此次重修至大正5(1916)完成。大正3(1914)台灣總督左久間佐馬太敬獻「萬年師表」匾,目前,此匾額由廟方保管。
戰後,文祠、武廟成為駐軍軍營,民國64年文祠遭回祿之災,建築物受損,民國74年由政府依原貌重修。民國88年九二一地震,文開書院與文祠武廟再度受損,民國91年重修,至民國94年完成,99年端午節舉行文昌帝君重新安座大典。

建築藝術
文祠為二進一院的建築,前方有一座水池,稱為泮池。古代邵縣之學稱為「泮宮」,其東西門以南置有水池,稱為「泮池」。文昌祠在建築規制中,前方置有水池,亦稱為泮池。詩經泮水篇:「思樂泮水,薄采其芹…」,昔日,古人應試及第,需至文昌祠祭祀,循古禮於泮池邊摘取芹葉,插於帽緣,故考取秀才功名者,又稱「入泮」。
文祠主祀文昌帝君,由於文祠並無管理委員會,故文昌帝君神像暫置於武廟內供奉。文祠三川殿內有二塊碑文,分別是嘉慶24(1819)「重修文武兩祠碑記」及光緒8(1869)「重修文祠碑記」碑文,是文祠、武廟的重要文獻。

 

 

 

 

武廟主祀關聖帝君,配祀關平、周倉,同祀倉頡先師。武廟的三川殿並無門神彩繪,符合官祀廟宇的風格。武廟曾於嘉慶24(1819)、咸豐4年(1854)、光緒7(1881)重修,目前正殿內有嘉慶16(1811)「藻耀海天」與咸豐4年(1854)的「峻極于天」匾,是武廟的重要文物。
武廟正殿前有一口古鐘,係昭和5年(1930)由鹿港士紳黃禮永、許梅舫等人所敬獻,是武廟的重要文物。武廟旁有一塊「忠魂碑」,係日人供奉為國捐軀的軍人、警察的紀念碑,目前荒廢於武廟旁空地。
文祠與武廟之間,有一口井水,稱為「虎井」,其水質甘美,故有「蓬萊第一泉」之美稱。(文字資料來源:鹿港鎮公所網站)

 

學堂

兩側廂房是當時學生的生活起居場所,現做作為鹿港書道會展示鹿港書法名家作品之檔案

幽靜的環境,讓人心無旁騖的徜徉書海。

造型特殊的花瓶門

武廟、文祠、文開書院依次排列,相互爭輝

武廟的三川殿


由正殿向外觀望

由門上之對聯即可知道此廟供奉的是關公


關聖帝君


關平

周倉

蓬萊第一泉

泮池

忠魂碑

文祠語文開書院牆上之書法作品相當可觀,這是黃世傳的作品(黃天素之子)

博愛之謂....歐陽錦華之作品   『魚躍』為黃天素之作品

經過擲三聖杯可以領取文昌筆一支。


考生的祈福卡 

(泮水。魯頌)

思樂泮水,薄采其芹。魯侯戾止,言觀其旂。
其旂茷茷,鸞聲噦噦。無小無大,從公于邁。
思樂泮水,薄采其藻。魯侯戾止,其馬蹻蹻。
其馬蹻蹻,其音昭昭,載色載笑,匪怒伊教。
思樂泮水,薄采其茆。魯侯戾止,在泮飲酒。
既飲旨酒,永錫難老,順彼長道,屈此群醜。
穆穆魯侯,敬明其德,敬慎威儀,維民之則。
允文允武,昭假烈祖。靡有不孝,自求伊祜。
明明魯侯,克明其德。既作泮宮,淮夷攸服。
矯矯虎臣,在泮獻馘,淑問如皋陶,在泮獻囚。
濟濟多士,克廣德心。桓桓于征,狄彼東南。
烝烝皇皇,不吳不揚。不告于□,在泮獻功。
角弓其觩,束矢其搜。戎車孔博,徒御無斁。
既克淮夷,孔淑不逆。式固爾猶,淮夷卒獲。
翩彼飛鴞,集于泮林,食我桑葚,懷我好音。
憬彼淮夷,來獻其琛,元龜象齒,大賂南金。

一般文昌廟供奉主祭神為「文昌帝君」,另奉有「文衡帝君」,「孚佑帝君」,「朱衣星君」,「魁星星君」為配祀神,合稱【五文昌】。

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又號梓潼帝君,為掌理世人祿籍之神。依據明史禮志說:「梓潼帝君姓張名亞子,居蜀七曲山,仕晉戰沒,人為立廟祀之。唐宋屢封至英顯王。道家謂梓潼帝君掌文昌府事,及人間祿籍,故元加封為帝君,而天下學校亦有祠祀者,歲二月三日生辰,遺祭。」史記:「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宮」,因此,文昌即是司科甲主文衡之星宿。文昌宮的六星是上將、次將、貴相、司命、司中和司錄,屬紫微垣。索隱的說法是:「上將威武、次將正左右。貴相理文緒、司錄賞攻進士、司命主災咎、司中主左理也。」六星各有專司、掌管天下文運錄籍,故為士人學子所崇拜。

文衡帝君
文衡帝君名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三國時代河東解良州人,俗稱「關聖帝君」。關帝之列五文昌之一,和儒教上的說法應是有關,儒教稱其為「文衡聖帝」,根據史載:「山東一人作春秋,山西一人讀春秋」,後者所指即關公,故有山西夫子、關夫子之稱,並尊崇為亞聖亞賢,再加上關公武藝超群,節操高尚,因之讀書祀之不僅為文教神亦祀之為保護神。

孚佑帝君
孚佑帝君名巖,一說喦,字洞賓,係晚唐京兆人,在一般民間信仰中被奉為八仙之一,在台灣民間通稱「呂純陽」、「呂祖先師」、「純陽天子」,一般則簡稱「呂祖」、「仙公」。被稱為「孚佑帝君」,則傳說他成仙後,著有「陰符八品真經」,時世人未予重視,其傷心之餘,遂將經書藏於南華寺的磚牆破洞中,幾易寒暑,南華寺由於年久失修,廟宇傾圯,信徒鳩資重修,無意間發現此經書,於是,許多人依據此書苦修,而得道昇天,有一天,玉帝派人查閱此書,發現為呂洞賓筆跡,遂宣召之並敕封他為「昊天金闕內相孚佑帝君」。

魁斗星君
魁斗星君亦稱「文魁夫子」、「綠衣帝君」、「大魁夫子」簡稱「魁星」,而民間一般皆尊稱之為「魁星爺」。古代中國人對凡司科甲主文事之星宿都稱之為「文昌」,又稱為「文星」。就民間信仰的「文星」來說,包括了「文昌六星(文昌)三台天星(三台),文曲星(文曲),天魁天鉞(魁鉞),奎宿十六星(奎星)」等,並將之合稱為「五文昌」。由於盛傳「魁星」主人運科甲登第之事,故而孜孜學子奉祀魁星尤為虔誠,當然為的是請「魁星爺」助其「榮登金榜」「高中魁首」以「光耀(改換)門楣」。

朱衣星君
朱衣星君又稱「朱衣聖君」、「朱衣神君」,關於「朱衣神君」其人,有說並非專指一人,亦即指朱衣神君是一種具有相同的特徵的含概統稱。據台灣廟神傳聖哲烈章載:「朱衣,非指一人,係指著朱色衣服之人及某職務之人。」侯靖錄載:「歐陽公知貢舉日,每遇考試卷,坐後嘗覺一朱衣人時復點頭,然後奇文入格,始疑侍吏,及回視之,無所見,因與其事於同列,為之三歎,嘗有句云:「文章自古無憑據,惟願朱衣暗點頭。」因之後來學子科舉凡文字得中選科場及第即稱朱衣點頭。

文昌祠中,在主神文昌帝君的兩側,常塑兩位童子塑。這兩位侍童,即俗稱左執書者名為「天聾」、右拿拂塵者則是「地啞」。在許多文昌帝君的畫像中,也常出現這兩位童子,旨在曉諭世人凡事謙沖為懷,切忌鋒芒盡露。據宋朝王「海錄」云:梓潼文昌君從者曰天聾地啞蓋不欲人之聰明用盡,故假聾啞以寓意夫天地豈可以聾啞哉!』天聾、地啞隱含守密示警謙沖

為什麼拜文昌要準備桂樹枝呢?

蟾宮(指月亮)折桂相傳月中有桂樹,用以比喻科舉登第。元˙施惠˙幽閨記˙第十一齣:胸中書富五車,筆下句高千古,鎮朝經暮史,寐晚興夙,擬蟾宮折桂雲梯步。

孽海花˙第五回:舉人是月宮裡管的,祇要吳剛老爹修桂樹的玉斧砍下一枝半枝,肯賜給我們爺,我們爺就可以中舉,名叫蟾宮折桂。

蟾宮折桂:在月宮中折桂,比喻科舉時代考中進士。語出唐‧溫庭筠《春日將欲東歸寄新及第苗紳先輩》:「猶喜故人先折桂,自憐羈客尚飄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鹿港小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