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山寺之山門

鹿港風光

鹿港鎮,在彰化,台灣史上名氣大。

先民冒險過黑水,聚落成鎮傳佳話。

龍山寺,天后宮,雕刻精美唐山工。

求神拜佛遊客多,拜完媽祖拜關公。

九曲巷,走迷宮,方磚古道滿地紅。

十宜樓上看風景,品茶望月對清風。

牛舌餅,鳳眼糕,大街小巷香味飄。

如果想嘗古早味,請來鹿港走一遭。

閒暇時漫步老街有時候會傳來小朋友背誦著:『鹿港鎮,在彰化,台灣史上名氣大。先民冒險過黑水,聚落成鎮傳佳話。龍山寺,天后宮,雕刻精美唐山工。求神拜佛遊客多,拜完媽祖拜關公。九曲巷,走迷宮,方磚古道滿地紅。十宜樓上看風景,品茶望月對清風。牛舌餅,鳳眼糕,大街小巷香味飄。如果想嘗古早味,請來鹿港走一遭。』於是興起小貓將課文內容加以彙整,希望沒到過鹿港的小朋友看了這篇文章對鹿港有各進一步之認識。

鹿港鎮隸屬 彰化縣,位於彰化平原西北邊 鹿港溪口北岸,北緯24度至2410分,東經1202230秒至12030分。東接秀水鄉,西瀕臺灣海峽,南以鹿港溪與福興鄉為界,北以番雅溝與線西鄉、和美鎮為界,全鎮面積 71.802平方公里為一狹長市區,西北到東南長達2公里,中部最寬處750公尺。鹿港開發甚早,乾隆49年(1784)鹿港開為清代官方設立的正式港口,與大陸商業活動熱絡,為清代台灣第二繁榮之地方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稱。

至於「鹿港」或「鹿仔港」地名來源,約有二說:

1. 臺灣中部一帶昔時多鹿,常有鹿群聚集海口草埔,故名「鹿仔港」,後來簡稱「鹿港」。臺灣西部平原,從荷蘭據臺時期到清初,鹿群遍。

2.鹿港一帶早年為平埔番巴布薩族 (Babuza) 盤據之地,平埔族 Rokau-an 一語的轉譯。

先民由大陸原鄉渡台必須經過台灣海峽,而台灣海峽有黑潮洋流經過,洋流強勁而且固定由南向北,一年365日不停。另外,因為海底地形由深變淺,造成漩渦;洋面由寬變窄,水壓增高水流變快,急速的水流加上漩渦,單純靠風力行駛的帆船,很難橫渡台灣海峽的。冬天風大,雖有助於把船推向台灣,但它也使波濤洶湧危及航行。由於水流湍急洶湧,加上冬天北風一來怒濤萬丈兇險難偷渡,勉強橫渡必有不測。所以才有「唐山過台灣,心肝結歸丸」,因為民間才有渡黑水溝者「十去六死三留一回頭」之說法。

彰化平原是平埔族巴布薩族之族域,明鄭成功時期社北路安撫司於半線(現彰化市),駐兵開墾,康熙22年(1683)施琅平定鄭氏王朝,康熙23年(1684)台灣納入清朝版圖,福建沿海移民陸續移墾彰化平原。康熙48年(1709)由仕紳施世榜開築施厝圳,歷經10年康熙58年(1719年)竣工,因受灌溉水利系統完善之影響,更吸引大批移民進入彰化平原開墾,泉州、漳州的移民大都由鹿港上岸,沿著河港形成聚落進而形成所謂的不見天街。

鹿港龍山寺,為國家一級古蹟,有臺灣紫禁城之稱,興建於乾隆51(1786)。寺內主祀觀世音菩薩,佔地一千六百餘坪,建築格局仿溫陵龍山寺,格局宏偉典雅,結構精緻。從廣場-山門-前庭-五門殿-戲台-八卦藻井-中庭-正殿-後殿等仿北宋宮殿式之建築結構及建材,雕塑彩繪,盡善盡美令人驚嘆。鹿鹿港天后宮於雍正三年(1725)施世榜獻地重建,坐東向西,與湄洲祖廟遙遙相對,先後於嘉慶19年、昭和年間、民國41年、48年間重修,建築結構富麗堂皇,古色古香,雕樑畫棟獨具匠心,彩繪及木雕、石雕,皆精緻絕倫巧奪天工,廟中陳列之史料及宗教文物亦為珍貴。全臺由此分香寺廟共三百餘座,終年香客絡繹不絕,廟中香煙飄渺,鐘鼓悠揚,氣氛莊嚴。這二座廟宇餘清代及民初之整修曾聘請大陸匠師來台施工,與當時台灣匠師留下大量精美之雕刻作品。

一級古蹟龍山寺

龍山寺著名之木雕夔龍八卦窗

香火鼎盛之媽祖廟

媽祖廟著名之石雕『畫龍點睛』

在鹿港街內大小廟宇達六十餘座,其中以天后宮、蘇府大二三王爺香火最為鼎盛,每年至鹿港拜拜之香客不斷,尤其農曆過年後至三月底媽祖生這段期間到鹿港媽祖廟進香之香客絡繹不絕,經常經廟前廣場擠的水洩不通,俗稱『三月瘋媽祖』。來鹿港拜拜除了拜媽祖之外也會順道參觀其他景點,向媽祖祈求好運之後呢,當然也要向關聖帝君祈求學業進步金榜題名(關聖帝君為五文昌之一)。鹿港有三座媽祖廟分別為天后宮、新祖宮及興安宮。另鹿港供奉關聖帝君之廟宇有武廟、忠義廟、南靖宮。

媽祖廟前之廟會

鹿港古街道形成彎曲的小巷,係早期聚落發展時,居民沿著河道興建屋舍而自然形成的曲巷,巷道交錯與馬路互通,行走其中有如迷宮一般。鹿港古街道從泉州街、埔頭街、瑤林街、大有街(低厝仔、暗街仔)、金盛巷、杉行街、石廈街均屬於九曲巷的範圍。鹿港竹枝詞有云「鹿江曲巷聞茗酒、冬日偷閒識一臨,十月風沙吹不入,九天霜雪凍難侵」,亦說明曲巷具有防風防沙的功能,冬日走在蜿蜒的曲巷中,靜暖如春。

九曲巷一隅

清朝鹿港與大陸通商的船隻皆使用帆船,由泉州載運中藥材、布匹等貨物較輕,船身需使用泉州石、福杉或紅磚等重物來壓船艙,以保持航行的平穩,泉州石及福杉運抵台灣後,便成了蓋房子、廟宇的材料。早年石材的來源豐富,曲巷內舖設泉州白石與紅磚,直到60年代才被柏油所取代,70年代鹿港古蹟保存區的規劃及全國民俗才藝活動的推展,鹿港的曲巷才又重新舖設紅磚,並將電線地下化,保存舊有景觀。

紅磚老街

嘉慶年間陳克勤自大陸來台經商,於鹿港創辦「慶昌」,成為廈郊最大的商行。慶昌號全盛時期自慶昌意樓(中山路121號)至慶昌十宜樓(中山路149)皆為昔日陳家的產業。
十宜樓又稱「跑馬樓」,位於鹿港金盛巷內,是廈郊慶昌陳家的宅第。十宜樓前方是昔日五福大街(中山路147號、149),為二坎二進一院的建築格局,第一進房舍內有一座樓井,做為通風採光之用。
十宜樓意指「琴、棋、詩、酒、畫、花、月、博、煙、茶」鹿港竹枝詞有云「九曲巷中風不到,十宜樓上士閒吟」說明十宜樓為昔日詩人墨客聚會的場所。

十宜樓

繁盛時代的鹿港,上層社會家家擁有專業的廚師,市井社會因通商港口吸引來不同省籍的人士,也帶來眾多鄉土小吃,令人目眩的飲食藝術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也衍生出今日鹿港小吃豐富多樣的面。鹿港的糕餅製作沿襲自唐山師傅,至今仍大多遵古法製作,其中以牛舌餅、豬油粩、鳳眼糕等最出名。鹿港牛舌餅,其形狀為長橢圓形似牛舌般而以牛舌餅為名,鳳眼糕,因其外型似鳳的眼睛故名之鳳眼糕


牛舌餅

鳳眼糕

「富貴三代,方知飲食」,鹿港在清乾隆五十年至道光末年,是最繁榮的黃金時代,與大陸通商,舟車頻繁,百貨充盈,行郊林立,經濟繁榮,在「吃」的方面,山珍海味、奇饌佳餚,飲食之精美,自然高人一籌。昔日的酒樓飯館,手藝及滋味仍為老一輩所津津樂道。除了豐富的滿漢全席外,其它如飲茶品嘗的甜食,休工閒暇時裹腹的點心,都是各具特色,膾炙人口,其中較具盛名的有「鳳眼糕」、「口酥餅」、「豬油」、「綠豆餅」、「石花糕」、「瓜子糕」、 「雪片糕」、「狀元糕」、「五香糖」、「龍晴酥」「牛舌餅」,這些古早味都被流傳下來,想品嚐這些傳統美食,歡迎大家親自來鹿港體驗。

鹿港假日遊客眾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鹿港小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