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鎮公所製作以鹿港八景為主題之福袋

楊橋踏月

原「鹿港溪」上有木橋橫跨,嘉慶17(1812),前清彰化縣知縣「楊桂森」捐捧擴建,橋名「利濟」,為鹿港南向交通要道,舟車絡繹不絕,百姓銘感其恩,另稱「楊公橋」。逢月明之夜,橋下波光映月,美景天成,而踏月其間,詩意無限,此為鹿港八景之一。民國28年,濁水溪氾濫,鹿溪水道南移,楊橋全毀,後闢「福鹿橋」代之。近年因護安宮重建,挖掘出利濟橋碑和橋墩遺址,地方遂暢議興建楊橋公園,園內有一人工湖,以拱橋橫跨其間,供後人憑弔楊橋之勝景。

古渡尋碑

鹿港鎮立圖書館附近,昔港中之浮嶼,中隔鹿溪與街市之間,為清代之碼頭,周檣林立,商旅絡繹,後因流沙淤積,遂於內陸連接。「敬義園」係乾隆42(1777)由浙江紹興魏子鳴與鹿仔港巡檢王坦捐帑,得紳士林振嵩合八郊捐資創立,置義塚、施棺木、修道路、濟貧病、救水災,德澤群民二百餘年,為本省清代民營最大慈善機構。日人治臺,敬義圈與義濟會合併,恐先人功德年久湮滅,遂於民國24年由碩儒許逸漁,撰文立碑於比,以彰其功德。後人躑躅其中,滄海成田,憶古渡之繁華,石碑遺碣,緬先賢之功德。

書院懷古

『文開書院』於清道光四年﹝西元1824年﹞由鄉賢鄧傳安倡建,名為「文開」,係為了紀念明末大儒沈光文﹝字文開,號斯庵﹞。書院與主祀 文昌帝 君的文祠;主祀關聖帝的武廟,形成三合一的傳統文教祭祀空間建築群。文武廟為邑人修文習武之地,書院全盛時期藏書二萬餘部三十萬冊,造就進士、舉人、秀才甚眾,為古鹿港文化搖籃。今日學子來書院除緬懷先賢的讀書精神外,於參加考試前亦祈求文昌帝君及關聖帝君佑其中榜。



鹿港公所製作以鹿港八景為主題之福袋

龍山聽唄

鹿港龍山寺,有臺灣紫禁城之稱,興建於乾隆51(1786)。寺內主祀觀世音菩薩,佔地一千六百餘坪,建築格局仿溫陵龍山寺,格局宏偉典雅,結構精緻從廣場-山門-前庭-五門殿-戲台-八卦藻井-中庭-正殿-後殿等仿北宋宮殿式之建築結構及建材,雕塑彩繪,盡善盡美令人驚嘆。晨暮時刻誦經聲悠揚,此時入古剎,在梵唄互答聲中,塵念俱消。

海澨春嬉
鹿港港口因濁水、大甲兩溪流沙淤塞,海灘連綿百里,沙灘遼闊,水產豐富,俯拾皆是,成為假日消遣勝地,紅男綠女,遊人如鯽,或散步長堤,或拾貝沙灘,時見兒童三五,捉蟹馳走於淺水間,嬉戲聲不斷。如逢潮洄,白浪翻騰而來,萬頃沙灘頓成汪洋,在沙灘上活動者,夾雜歡笑聲、驚嘆聲紛紛避走堤岸,此為海澨春嬉,觀賞此景,為海邊拾貝戲水外之趣。

鹿港公所製作以鹿港八景為主題之福袋

曲巷冬晴

九曲巷,係九為數之極,為巷極多彎曲之意。鹿港早期聚落之發展,居民沿河道興建屋舍,而自然形成曲巷。九曲巷雖以金盛巷為主,卻亦泛指鹿港街道幹線之後彎曲多折狹隘之小巷。鹿港臨海仲秋之後,東北季風恣意橫掃,即為著名的九降風,曲巷為防風防沙之屏障,冬日雖風寒意迫人,然在紅磚曲巷內則靜暖如春。

鹿港公所製作以鹿港八景為主題之福袋

 

寶殿篆煙

鹿鹿港天后宮建自明末永明王年代﹝16471661﹞係台灣唯一奉祀湄洲祖廟開基聖母神像的廟宇,原廟在現址北側,後施世榜獻地重建,坐東向西,與湄洲祖廟遙遙相對,先後於嘉慶19年、民國41年、48年間重修,建築結構富麗堂皇,古色古香,雕樑畫棟獨具匠心,彩繪及木石雕刻,皆精緻絕倫巧奪天工,廟中陳列之史料及宗教文物亦為珍貴。全臺由此分香寺廟共三百餘座,終年香客絡繹不絕,廟中香煙飄渺,鐘鼓悠揚,氣氛莊嚴。

蠔圃洄潮
鹿港海邊,滄海萬頃,蠔園盪漾於炎陽之下,數不盡的蠔枝,整齊而有秩序地插列於沙灘上,一區一區界線分明,宛如稻田,漁民採蠔其間,黃笠褐衣,相映成趣,天上白雲朵朵,時聽漁歌一曲,此唱彼應,隨風飄沒於碧波間。潮漲前一簍簍牡蠣裝上車,成群結隊,豐收而歸,是一幅獨特風情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鹿港小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