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宇座落:彰化縣鹿港鎮中山路460號。

蘇府王爺的傳聞 
傳聞在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864年﹞,有一位名叫鄭和尚的漁夫,在海上捕魚時,發現一塊閃耀著金光的木塊,並將之帶回家。漁夫睡到半夜,夢見有一神明顯靈,自稱是玉皇大帝駕前主理判事的文判,曾下凡在福建北頭為官,如今奉了玉帝旨意,將在鹿港開基佑民。並且留下了一首詩,以示其姓氏。詩曰:

蔡公去祭忠臣廟()

曾子回家日落西(曾字去掉日)

此去金科脫了斗()

馬到長安留四蹄(四點)

時人將之拆字,得一「蘇」字,方知此神名姓蘇。於是將此一木頭雕成神像以為膜拜。而當地便以「北頭」為名,成為北頭漁民的信仰中心。

以目前鹿港鎮街內奉祀蘇府王爺的廟宇,其開基祖廟多數可追溯自鹿港奉天宮以及金門伍德宮二廟,其中奉天宮的信仰活動則是鹿港所有的蘇府王爺信仰中最為興盛的。若以耆老傳言之信仰緣起,傳說祀神緣起於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由大王爺率其兩位神弟(二王、三王)的神柴自海漂來,當初神柴即由鹿港東石漁民鄭和尚的先祖所拾獲,因夜發毫光顯靈而開始奉祀。當時便以神柴遵照王爺的指示而雕刻為大王、二王、三王的神像,並由值年爐主分別供奉著。大王爺的造型英偉為文官裝束,腳踏金獅;二王爺造型則高大威武,屬武將裝束;至於三王爺則兼具文武裝束,腳著繡花紅鞋,身材與大王爺相似。

早期並無固定廟址,係每年隨擲筊之爐主所建新屋而流傳於鹿港北頭(包括船仔頭、後寮仔、郭厝、東石)與新宮口、宮後一帶,北頭地名的由來傅說即與蘇府大王爺至此開基而來,即今玉順里、郭厝里、東石里的範圍;而新宮口屬新宮里、宮後則屬順興里,上述玉順、郭晉、東石、順興四里則俗稱為鹿港的東北四里。

蘇大王自開基以來長期在地方上以輪爐主制的方式供奉,每年由值年爐主新建一清潔之屋(不論土、磚、石、竹、木造等,新屋即可),供作王爺壇,翌年此屋歸該爐主所有,所以長久以來使得原本偏僻荒蕪的北頭地區,加上海岸線的日益後退,產生許多新生地,並逐漸形成人口稠密的區域。直到民國五十年左右,因地方人口越來越多,容做王爺新建行台的空地已越來越難取得,所以徵得王爺的同意才於民國五十一年起籌募建廟,並於民國五十七年完成,且正式定廟名為「奉天宮」。及至此時蘇府大王爺才由「爐主輪奉」的方式,進入有固定廟址奉祀的時代。

沿革

目前的廟址,本屬北方土地廟之範圍,後因土地廟無錢納稅而被徵收,光復後本宮執事者向國稅局買得原北方土地廟之地而建廟,廟旁則緊臨北方土地公廟,此間土地廟也是目前鹿港街內唯一倖存的聚落四隅土地公廟。據說當初建廟時的位置是由王爺透過乩童踏出來的,廟址的地理是烘爐穴,人只要一走入廟內,就會感覺很溫暖;而且先前曾有外來的地理師陸續前來勘察過地理,某日有位地理師清晨時先來看過王爺廟的地理,後來再來對廟中的人說:「這裡的地理不錯,得是王爺才坐得住,可以收路沖,若坐得穩,將會很發達。」

雖然北頭蘇大王的宮廟遲至光復後才重建為固定廟址,但是二王祠和三王祠則早於清代便已有固定的廟址。《寺廟台帳》記載:「蘇二王宮創建於清咸豐三年(1852)(寺廟台帳1916"789),至於鳳朝宮的實際管理人員,由於對於此廟來歷較為了解,而指出,「二王祠創建於嘉慶之際,廟中存有道光壬寅年(二十二年,)梅月吉置的石質香爐。神龕內並立有葫蘆籤乙對,上書『太歲乙巳年(筆者按:.道光二十五年,)陽月穀旦」下題『總理宮後施秀山派下仝修理謝』。」

上述建廟年代的推算,是以一般廟宇多於建廟數十年後才需重修,而推出二王祠之建廟應可追溯至嘉慶之際,而前述道光年間的石製香爐削保存在本宮陳列室展示。後來二王祠因由本宮蘇大王禮迎南天門張順白三位夫人媽安置於此,民國五十七年建廟落成,並迎二王、三王安奉於本宮神龕內後。自此原二王祠才易名為「鳳朝宮」尊奉三位夫人媽;而昔日的三王祠則位於今鳳朝宮再往西一些的彰化縣木工公會之現址,現則仍保留香案並改移至木工公會隔壁,屋主則為粘姓人家。

分靈

北頭蘇府大二三王爺在鹿港街內的分靈廟中,至目前為止可以確定的有三處:一是崎雅腳水順堂、二是北頭新城社區的朝天慈聖宮、三是東石鹿興社區的順興宮。其中崎雅腳水順堂的蘇府王爺有說是上百年了,也有說是日據開始的,但由其水順堂內存有大正十年(1921)所繡的數支錦旗來看,可知其祀神緣起至少不會晚於大正十年;而東石的新城和鹿興社區所奉迎的蘇府王爺則是最近一、二十年的事,有許多原屬於鹿港後寮仔的居氏,則陸續遷居到東石的新城、鹿興社區一帶,故而分別形成新的角頭祭祀區。

至於光復後曾於民國六十至六十二年來謁祖的鹿港泊仔寮洽義堂,目前廟方與信眾則不確定出祖何處,只知上百年前就已供奉蘇府王爺了,而且他們的呂山門下法師系統曾經中斷過,並於民國六十年前後曾聘法師施湧源前去傳授。根據耆老傳言:鹿港洽義堂的祖廟由來,實源於洽義堂內實供奉有兩個不同來源的蘇府王爺,一位是上百年前自蘇大王壇出祖的新宮口王爺,另一位是由泊仔寮居民的先祖自大陸迎來的王爺。因新宮口和泊仔寮一帶人數較少,本來各自角頭爐輪卜的方式供奉著,新宮口和泊仔寮的居民則提議不如兩位王爺合祀,故宮名命為「洽義堂」,取其二位王爺義氣融洽和諧相處之意,這是兩位王爺合祀供奉的原由。到了民國五十七年本宮建廟後,多餘的建材便捐給新宮口王爺作為建廟的建材,當時的管理委員也都有參與廟務。所以知其王爺由來,故會來本宮謁祖,然而後來泊仔寮一帶年輕一輩者,則不明瞭洽義堂中實有兩位不同來源的王爺,只知另一尊由先民自大陸奉迎而來之蘇府王爺。

廟宇雖然遲至民國五十七年才建廟落成,但其信仰的分靈歷史及分靈地域遍佈全台,甚至連泉州人的祖籍地福建晉江衙口橋頭村蘇府大王爺廟「水靈殿」,也是自此分靈而去。據衙口水靈殿也公開表示清代時期兩岸商業交通往來順暢時,則會定期來鹿港北頭蘇府大王爺壇謁祖進香,而其主神相傳是乾隆三年(1738)由衙口商人施阿模奉迎分香去的,迄民國七十九年方奉蘇府千歲旨改名橋頭村奉天宮。此外,泉州蚶江打鐵街海邊亦有乾隆年間由本宮分靈而去之五王府由此所述,可知蘇府王爺信仰相傳緣起甚早,可上溯至清康熙二十三年,至少乾隆三年時已有北頭蘇大王的香火傳衍至福建衙口橋頭村,然而祀神歷史雖然甚早,但特殊的是開基的鹿港本地之固定廟址的重建卻得延至民國五十一年,王爺才答應建廟,但二王和三王卻早在清代便已有固定壇址,所以蘇府大二三王爺的合祀宮廟,直到民國五十七年才正式落成。

建築

奉天宮的廟宇建築主體是以鋼筋水泥為主,局部樑坊配以木構建築,建築與配置的特色中較值得一提的是木雕部份的神龕、供桌、門額、雕花窗櫺等,出自鹿港薪傳獎得主國寶級雕刻大師李松林之巧手,又鎮殿主神神像則出自鹿港著名神刀手施禮的傑作,加上宮廟之門神彩繪,則出自本地彩繪大師郭新林的傑作,這些精美的雕刻與彩繪,為蘇府大二三王爺的神威增添無比莊嚴肅穆的氣氛。

廟宇王爺的英武神威與護國佑民的慈心,可由廟內由數位文人所拜撰的對聯得知,如刻在主殿神龕上的對聯「大道長存衣冠傳鹿渚,王靈勿替香火耀鯤溟」、「感應理堪稽神心潔白,盛衰情可鑑天道中庸」,主殿圓柱則書有「蘇困苦消災神通廣大,王安良福善民眾稱爺」,中門上則書「奉命鎮臺疆劍戟多行豪士氣,天威揚海邑瓢斛棱一角大王風」,中門旁圓柱則書「王化遙敷國泰民安彰水德,爺尊早著風調雨順護漁鄉」,至於廟廊龍虎牆上則分別書寫著「蘇困萬方顯赭神威民被澤,府昭千古巍峨廟貌地鍾靈」、「蘇困解危赫赫威儀民參本府,大慈博愛巍巍峻得世仰爺」,上述對聯則強調蘇府大王爺慈心靈顯威儀,並發揮水德護佑漁鄉鹿港的信仰特色。

廟中除了供奉主祀神蘇府大二三三位王爺外,自古以來便配祀有金、石、柳三位蘇府王爺的夫人,以及來自泉州蚶江的客神五府十歲(紀、尤、溫、答、李);和來自泉州石獅的七府千歲(紀、范、吳、李、池、溫、刑)等。

主祀神蘇府三位王爺的奉祀緣起主要是康熙年間因神柴主動隨海浪漂來被鹿港漁民拾獲顯現異象而供奉起來,而蘇府王爺所配祀的三位夫人則不清楚其來歷,只知自古傳衍下來便已隨王爺而被供奉。昔時本宮未建立固定廟址前,主祀神與配祀神的供奉方式則不同,信眾遵照王爺的指示與安排而奉祀之。三位王爺中僅有兩位有固定祭祀的祠所,至於蘇府大王爺則每年隨值年爐主另建潔淨新屋做為行台而逐年輪流供奉,至於蘇府二王爺與三王爺則有固定的壇址,且此二位王爺的開基祖像亦隨每年值年爐主而輪流供奉,但二王祠和三王祠則另外以檀木刻神像做為鎮殿主神而奉祀著。

至於廟宇所配祀的客神共有兩組,一是蚶江五王府(紀府千歲、尤府千歲、溫府千歲、答府千歲、李府千歲),二是石獅七王府(紀府千歲、范府千歲、吳府千歲、李府千歲、池府千歲、溫府千歲、刑府千歲)

蚶江五王府

鹿港自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開放正口與蚶江對渡以來,出入船舶無數,往返兩岸者商戶頻繁,為求商務興隆,航海之船貨與人員能夠平安往返鹿港者,多會仰望本宮蘇府王爺的神庥庇佑,而親蒞蘇大王爺壇行香膜拜,相傳約在開港初期乾隆五十三年(戊申,1788),蚶江船戶由鹿港傳本宮蘇府王爺之香火到蚶江,供奉於打鐵街五王府內,自出祖蚶江不久,蘇王爺便降乩指示:「吾神傳香蚶江,受五王府照顧,五位千歲有意到臺灣作客,擇日恭迎入吾神壇內。」當執事人員遵從王爺指示前往海邊迎接五府千歲時,卻發現海邊漁船上就有五府千歲的金身,經神祇指示因而直接向此船戶購買千歲的金身,據說這幾位千歲的金身是出自泉州雕刻師的巧藝。

故而早年廟中執事人員便遵照神示,恭迎五位千歲蒞壇接受信眾崇拜,自五位千歲蒞臨後,神蔭靈驗異常,一同協助本宮蘇府王爺庇佑境域平安。

石獅七王府

相傳起因於鹿港新富里泉州街有一廟宇集英宮(昔稱集英堂),主神為玄天上帝,其廟址臨昔日鹿港港口北端,清代時期繁盛一時,每日船隻出入數百,後經清中葉以後港口日漸淤塞,而盛況不再。約於民國元年時(1912),某日福建獺窟六王府所供奉的六位千歲(陳、韋、溫、金、駱、蘇),由泉州街港邊上岸,指示要到集英堂駐駕,並以之為公館,但事發奇巧,同時亦有泉州石獅七位千歲(紀、范、吳、李、池、溫、刑)也在此上岸,同樣要求以集英堂為公館。導致兩組神祇相爭不讓,而空間有限的集英堂的主神玄天上帝,因雙方皆為遠方貴賓,正不知如何排解時,傳說主神蘇府大王爺卻適時降乩趕到集英堂,經蘇府王爺排解後,六王府的六位千歲便留駐集英堂,石獅七王府便被邀請至蘇大王爺壇內駐駕,從此七王府便成為本宮的配祀客神迄今。

直到兩岸開放探親後,民國七十八年時執事人員曾組團訪查王府的祖廟由來,才獲知此七位千歲原奉祀於石獅城隍廟後開山殿內,廟內各尊千歲稱呼皆與所供奉者相符,且當地信眾稱呼七位千歲為「七大總巡」,春火相當鼎盛。文字資料來源http://www.lukang.gov.tw/title-3/title-1/ancient/26.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鹿港小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