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5597044_m[1]

鹿港老街俗稱「古市街」,泛指瑤林街、埔頭街、大有街一帶,遠自清朝乾隆年間,鹿港最為繁華時期,碼頭區商行最熱鬧的主要街區,當年大量的大陸先民移居台灣,中部地區便選擇在鹿港登陸生活,為了與大陸往來貿易,便沿著臨河港岸邊一帶紛紛設立商行。將台灣所盛產的稻米、糖、農特產輸出到大陸,再運回以前一些在大陸慣用的日常用品,長久以來,這條熱鬧的「舊街」一直進行著大宗貨品買賣、交易的地方,大家慣稱「船頭行」。當時可看見傳船頭行的店家忙著貨品的交易及船期的安排,而協助搬貨的苦力群們,在工頭吆喝下趕著將商港停泊船隻後卸貨,擱在商郊廣場的貨品搬運堆疊,整條街道熱鬧滾滾。 

而後隨著港灣淤淺,往來行船貿易的功能消退式微,人口大量外移他鄉,昔日的繁華不見,徒留興盛時期的完美華麗街屋。這些順著蜿蜒弧狀河岸所興築的街屋,泛指瑤林街(舊名:「楊藍」,是泉州地名,說明對原鄉的情感,權屬是大型船行「合和行」所有)、埔頭街(舊名:「埔頭」,一說法乃是溪埔的起頭,小型船行所在)、大有街(舊名:「暗街」,是中型船行匯聚處,尚未整修,存留舊貌。)一直保持相當完整的清代閩南式建築格局風貌,因而在民國75年由中央政府出資主導補助,漢寶德教授負責修整各個門戶的第一進門面及整體公共設施,是首次大規模將古蹟全面保存的案例。 

百年前的「船頭行」,經過整建的街屋保留下來,街道兩側的傳統街屋,或是華麗,或是質樸,或高或低的樓層,傳達著當年的繁華。時隔二十餘年,立街門面的彩繪與雕龍畫棟象徵著富裕與貴氣,傳統的原木窗櫺詮釋著歷史原貌,新舊交沓、時空交錯,昔日的船頭行,現今留給後代子孫的屋宇內銷售著鹿港傳統的美食小吃(麵茶、糕點),古早味的傳統衣裳、繡花鞋、古童玩,在在傳襲著鹿港百年風華的繁榮情調。(文字資料來源鹿港鎮公所網站)

 425618742_m[1]

鹿港老街的南邊路口處(民權路旁)

 425582862_m[1]

老街的北邊入口處(新祖宮旁)

 425612548_m[1]

這是清晨的老街,只有這個時候老街才是老街

 425586867_m[1] 

 

IMG_0044 

 

IMG_3269 

 

IMG_0006 

 

425603346_m[1] 

 

425601955_m[1]

鹿港老街的門聯是相當具有參觀價值

清晨時老街尚未甦醒,或剛醒未經妝扮,這時候素顏的她最美,漫步紅磚老街,慢慢品味每副門聯,俊秀的字跡,或明志或頌雅或遺古人風。。

 425599804_m[1]

合德堂外觀

 425601435_m[1]

合德堂內院

 425607999_m[1]

這是三槐挺秀王老師家的門聯

 425610056_m[1]

三槐挺秀之閣樓

 425606825_m[1]

著名的半邊井就在三槐挺秀門前

 周代宮庭外植有三棵槐木,三公朝天子時,面向三槐。周禮秋官、朝士,面三槐,三公位焉。後用以比喻三公。(即大臣中最高的三個官位:周代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西漢以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為三公。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東漢又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亦稱為三司。)北宋,王佑,山東莘縣人,官尚書兵部待郎,以文章顯于漢周之際,事太祖、太宗,為名臣,世多稱其陰德。佑手植三槐於庭,曰:“吾之後世,必有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後,其子王旦果然拜相。這是王氏堂號三槐堂之由來。

 425589568_m[1]

這是木雕大師松林先的宅第

 425605850_m[1]

友鹿軒-百年樓井

 425612548_m[1]

合和行

 425595872_m[1]

老街的夜

 425596790_m[1]

老街的夜 

 425597395_m[1] 

 

425598439_m[1] 

 

425593868_m[1] 

隘門

鹿港後車巷位於五福大街(中山路)與瑤林街、埔頭街之間,在此巷道是車輛進出的主要道路。昔日,後車巷地面舖設花崗石板,供車輛通行,貨物欲至五福大街,需由挑夫以人力將貨物運至大街,形成人車分道的街鎮規劃。

在清代,鹿港是中部主要的商業港口,早年鹿港歷經多次的兵燹及泉漳的分類械鬥,商賈士紳為了維護地方安全,在鹿港各角頭的交界處設置隘門,做為防禦的工事,每至薄暮,隘門皆關閉,以防止宵小與盜匪入侵。

隘門的功用除了防禦盜匪外,亦是鹿港各個角頭勢力範圍的界線,或因籍貫、血親關係、商業利益等因素來區分。鹿港的隘門有三種類型,分別是境界隘門、巷道隘門及不見天街的隘門。

境界隘門:設立於街庄的外圍,隘門上方設有槍樓,兼具瞭望的功能。

巷道隘門:位於鹿港街區的巷道內,是各角頭的防禦設施。

不見天街隘門:位於鹿港五福大街,是清代鹿港主要的商業街道,設有數座隘門。

昔日,鹿港設有許多隘門,日治時期市區改正,陸續將隘門折除。目前,僅存後車巷的隘門。此座隘門建於道光10(1830),高約10尺,寬為8尺,門楣上書「門迎後車」。隘門的上門楣留有門臼的位置,此門原有大小兩個門板,大門是雙門扇,小門為單門扇,白天門戶開放通行,晚間隘門紛紛關閉做為防禦的功用。(文字資料來源鹿港鎮公所網站)

 

 

 

 

 

 

 

無須再閉戶防盜賊,也沒有角頭械鬥,隘門門戶洞開,南來北往暢行無阻。

 

 

 

 

 

門迎後車

 

 

 

 

老街南邊入口老屋的瓦花組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鹿港小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