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貓小時候常聽家中長輩背誦普渡歌,對於歌謠中的古老地名一知半解,前些時候聽許嘉勇老師介紹普渡歌上各個地方,覺得蠻有意思的,近來鎮公所製作一份鹿港普渡歌老地名淺釋的資料,資料中詳細指出舊地名現今之位置,一時興起帶著相機按圖索驥繞了鹿港一圈,到這些地方做影像紀錄,希望大家對鹿港普渡歌的內容有更進一步之認識。

據說鹿港聞人辜顯榮、味全老董黃烈火招考員工,「普渡歌」是考題之一,會唸完整首的代表是「自己鄉親」,工作即有著落。

鹿港普渡歌是這樣傳唸著,「初一放水燈、初二普王宮、初三米市街、初四文武廟、初五城隍宮、初六土城、初七七娘生、初八新宮邊、初九興化媽祖宮、初十港底、十一菜園、十二龍山寺、十三衙門、十四飫鬼埕、十五舊宮、十六東石、十七郭厝、十八營盤地、十九杉行街、廿後寮仔、廿一後車路、廿二船仔頭、廿三街尾、廿四宮後、廿五許厝埔、廿六牛墟頭、廿七安平鎮、廿八泊仔寮、廿九泉州街、卅日通港普、初一龜粿店、初二米粉寮、初三乞食寮、初四乞食吃無餚。」

初一放水燈:每逢農曆七月「鬼月」期間,地藏王殿打開鬼門「放庵」,舉行「盂蘭盆會」,民間傳說這天開始『好兄弟仔』(孤魂)將從陰間被放出來陽間覓食,因此人們都會準備豐盛的食物拜拜,普渡眾生。鹿港靠海,常會有人戲水溺斃或漁夫出船遭遇不幸的情形,所以除了陸地上的孤魂野鬼,也照顧水中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孤魂野鬼,利用水燈的光亮,引導水中的孤魂野鬼浮出水面,接受人間的盛宴,昔日鹿港放水燈的地點位於大崁頭(現在天后宮停車場附近)。

 

 

 

初二普王宮:座落於南靖宮隔壁之公會堂,在公會堂興建之前有一座萬春宮供奉蘇府王爺(現供奉於鳳山寺),鹿港人稱該地方為王爺宮,簡稱王宮。

初三米市街:目前市場邊之美市街為早期鹿港地區米倉所在地,昔稱為米市街。

初四文武廟:青雲路、彰鹿路交叉路口文開書院、文祠、武廟相仳鄰,鹿港人簡稱該地為文武廟。

初五城隍宮:初五普渡地區輪到城隍廟兩側之住戶,但不及於對面之飫鬼埕。

初六土城:現彰鹿路進中山路三民路一帶,為清朝水師之駐地,築有土城,居民稱當地為土城,日據時期改為新高製糖會社小火車(五分仔火車)之鹿港車站,五分仔火車,為早期鹿港對外重要之交通工具。

初七七娘生:初七七娘媽生,家家戶戶都拜七娘媽家有少年滿十六歲者,做成年禮,脫貫謝神明,除了準備糖粿、油飯、紅紗、胭脂(紅紙代替)、膨粉、紅花及七娘媽亭等隆重祭祀,拜拜之後,火化竹編之七娘媽亭,七娘媽亭之竹架則拋於屋頂。(竹編之七娘媽亭已改為紙板裝訂)

初八新宮邊:鹿港有三座媽祖廟分別是天后宮(舊宮)、興安宮(興化媽)及清朝官銀敕建之新祖宮(新宮),初八輪到新祖宮附近之居民普渡。

初九興化媽祖宮:即興安宮附近,早期為興化人聚居之地,興安宮為興安人所建,稱之為興化媽祖宮。

初十港底:位於龍山寺之南,廈菜園與地藏王廟之之聚落昔日為鹿仔港最內面之錨船處,昔稱港底,為現在金門巷、公正路一帶。

(港底朱府王爺)

十一菜園:今之菜園里,包括鹿港國小之西南邊,菜園可分為頂菜園及廈菜園。鹿港市區黃姓族人之聚落,主要信仰寺廟為紫極殿,主祀北極大帝(玄天上帝)

菜園紫極殿

十二龍山寺:十二龍山寺舉行普渡,鄰近的住戶也會近隨,週邊之金門館街仔,也在這一天普渡。

十三衙門:所謂衙門是指清朝的北路理番同知署,其位置在今日的鹿港國小內,另有人稱十三金盛巷,因清代很多衙門官役住在金盛巷,因此也會在十三日一起普渡。

鹿港國小旁之鳳山寺

金盛巷

十四飫鬼埕:飫鬼埕這個聚落是城隍廟前廣場一帶,當地人稱城隍宮口(一起唸有上宮口之音),有一小市集,當時船工及漁民回港後飢腸轆轆填飽肚子之地,因為太餓了,也顧不得吃相,遂有飫鬼埕之稱

十五舊宮:為區分鹿港三座媽祖廟,香火最鼎盛的天后宮稱為舊宮,舊宮屬闔港廟,信眾眾多,執鹿港商業牛耳的八郊也會參與普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鹿港小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